1981年的成都军区办公室里,一场关于老干部待遇的争论正热火朝天。
成都军区副司令陈明义把文件往桌上一摔:"这事儿不能这么办!刘振国的待遇得重新算!"旁边几个年轻参谋面面相觑,心里直犯嘀咕:这位老首长今天吃枪药了?怎么为一个副军职离休干部这么较真?
要说刘振国这人,在部队里可是个传奇。1949年那会儿,18军还只是个地方部队,后来硬是靠着敢打敢拼升格成了野战军。1950年进藏那会儿,那才叫一个苦。高原上氧气稀薄,走两步就得喘三喘,后勤补给全靠人背马驮。战士们饿得前胸贴后背,冻得手脚生疮。刘振国作为政治部主任,白天要鼓舞士气,晚上还得写报告,经常熬得两眼通红跟兔子似的。警卫员劝他歇会儿,他总说:"歇啥歇?这地方歇一天,工作能堆成山!"
1955年西藏军区升格,和北京军区、南京军区平起平坐。照理说政治部主任这个位置,那得是兵团级待遇。可偏偏这时候刘振国身体垮了,高原病犯得厉害,头疼得直撞墙,整宿整宿睡不着。组织上看他实在撑不住,只好让他回内地养病。这一走可好,待遇的事儿就黄了。后来调到贵州军区当副政委,一干就是二十多年,到离休还是个副军职。
陈明义为啥这么着急上火?他和刘振国是老战友,当年在西藏一起啃过冻土豆,喝过雪水。他太清楚刘振国为西藏建设付出多少了。"老刘那会儿在西藏,干的活比谁都多,现在离休了反而待遇上不去,这说得过去吗?"陈明义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,嗓门越来越大,"你们去西藏待过吗?知道那地方多苦吗?"
这事儿还真不好办。按规矩,副军职离休顶多提到正军职待遇。可刘振国情况特殊,当年在西藏确实是提着脑袋干革命。最后上头拍板:破格按副兵团职待遇走。同批18军的老干部,像陈子植、何雨农这些人,也都跟着沾了光。要不说部队里讲究战友情呢,老战友们互相帮衬着,总不能让流血又流汗的人再流泪。
说起西藏军区那些事儿,现在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到有多难。那时候没有青藏铁路,没有高速公路,连个像样的公路都没有。物资运输全靠牦牛驮,从成都运个罐头到拉萨,路上能坏一半。干部战士们住的是土坯房,烧的是牛粪,吃的是压缩干粮。有个老战士回忆说,有次连着吃了三个月的脱水菜,后来见着青菜跟见着亲娘似的。
刘振国在西藏那会儿,最头疼的就是战士们的思想工作。高原反应加上想家,不少小战士半夜躲在被窝里哭。他这个政治部主任既要当领导,又要当心理医生,还得当炊事班长——经常半夜爬起来给战士们煮姜汤。后来累出病来,医生说是神经衰弱加严重贫血。组织上实在看不下去,才硬把他调回内地。
待遇这事儿定下来后,刘振国倒是看得很开。有次老战友聚会,有人替他打抱不平,他摆摆手说:"比起那些留在西藏的战友,我已经很知足了。"这话说得实在,当年进藏的干部战士,有不少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。现在拉萨烈士陵园里,还长眠着许多十八军的英魂。
要说部队里这些待遇问题,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加减法。就像一坛老酒,年头越久越醇厚。这些老军人们的贡献,时间过得越久,越显得珍贵。现在西藏建设得这么好,可都是他们当年用青春和健康换来的。当年他们在高原上啃冻土豆的时候,可没想过要什么特殊待遇。
陈明义后来每次提起这事儿,还是气不打一处来:"要我说,老刘的待遇还是给低了!"旁边人赶紧劝:"老首长您消消气,这已经破例了。"老爷子眼睛一瞪:"破例?他们知道十八军当年是怎么进藏的吗?"得,这话匣子一打开,又是半个钟头的革命传统教育。
现在想想,这些老军人们争的不是那几个钱的待遇,而是那份被认可的感觉。就像老话说的,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。当年他们在雪域高原流血流汗,现在要的不过是个公道。好在组织上心里有杆秤,该照顾的都照顾到了。这些年西藏发展得这么好,应该就是对这些老军人最好的回报吧。
这篇文章就是想把快乐和正能量传达出去,没什么低俗或者不好的引导哈,如果有侵权情况就联系我们。
配资软件app,配资查询网站,网上在线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